close
日前中國對台商頻頻查稅,去年十二月又發布「六十二號文」,要求其地方政府在今年三月底前全面清查與限縮投資優惠,對一向「逐優惠而居」的台商,將造成重大衝擊。因此我六大工商團體聯名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陳情,盼六十二號文不要溯及既往,對於已簽約之台資企業不宜強制中止優惠措施。儘管海協會長陳德銘表示將對受害台商依法補償,但六大工商團體集體向習近平陳情之舉,凸顯我產業嚴重受制於中國,以及那些只靠廉價勞工、政策補貼、租稅優惠才能存活的代工型產業,已走到了窮途末日。

近廿幾年來,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在於產業外移所形成「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型態,成為我產業營運的模式。此一模式日益盛行,二○○○年時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僅十三%,到了去年已達到五十二.六%。換言之,我出口的產品超過一半在海外生產,乃致國內產業空洞化,並壓縮勞工的工作機會與薪資。而且,這些三角貿易的收入減去海外生產成本,也列入我GDP,占比重約三%至四%,但國內勞工卻無法分享,因此形成台灣GDP十五年來約成長五成,實質薪資卻倒退十五年水準的怪現象。

過去,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出口與投資。然而,其出口係以低價商品為主,利潤微薄,等於變相剝削勞工以貼補企業與國家的經濟成長;而投資部分,則無分中央或地方,為求績效,美化GDP數據,投資、開發浮濫,並爭相提供優惠措施,以致生產過剩,建造出很多毫無效益的蚊子建設,且種下生態環保災難的惡因。如今,這些作法無法再發揮功效,經濟成長疲軟,且後遺症嚴重,中國經濟已陷入不轉型則無以為繼的瓶頸。故而,中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計畫將出口、投資拉動型經濟成長模式轉型為消費服務型,培植內需產業。結果便是在產業上以「騰籠換鳥」,將勞力密集、高耗能、低效率產業逼往內陸遷移或淘汰,而沿海、精華地區則成為新興產業的重鎮;其次,全面檢討清理地方政府提供的優惠措施,產業政策歸於一統,由中央主導,避免資源浪費。然而,無論是「騰籠換鳥」或「全面清理優惠」,台商皆是最大的受害族群。

中國乃人治社會,一夕之間政策就可能翻轉,對企業經營投資具有極大風險。但是,當前台商的最大威脅,則在中國計畫性扶植本土產業取代外商,台商若未轉型,恐將遭到淘汰。最近中國提出上千億人民幣培植半導體業計畫,更以反壟斷的手段打壓知名外商,如全球IC設計巨擘高通遭到六十.八八億人民幣的罰金,被迫與中國企業合資,或技術轉移,提升中國IC設計業的競爭力,同樣的壓力也落在聯發科等台廠身上。其實,應付中國與日俱增的打壓,台商自我調整與轉型,便成為能否生存並壯大的關鍵。台灣產業有兩條路可走︰一,像台積電根留台灣,在技術與研發上保持領先,強化核心競爭力,便可在全球屹立不搖,成為產業領域內的領導者;二,雖將生產基地置於海外,但不能只做純粹代工,必須擁有獨特的研發與設計能力,成為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例如我汽車零組件廠,多數在台設廠,亦有部分廠區在中國,但一直開發技術,紛紛打入國際車廠的供應鏈;而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紡織業、鞋業,也搭上運動休閒風潮,大放異彩。

產業外移中國,不僅讓台灣罹患經濟老化的慢性病,而孱弱的體質更引來中國趁虛而入,以經濟利益收買、示惠,建立起政經第五縱隊。習近平上台後,對台政策日趨強硬,後盾係中國經濟崛起,國力大增,而在此過程中,台商扮演重要推手。甚至,近日的軍公教加薪爭議,國人所以無法認同,除了此一議題充滿執政者選舉操弄色彩,更重要的是,國人實質薪資所得倒退,與軍公教待遇形成強烈落差,衍生嚴重的相對剝奪感。而國人薪資停滯的癥結,則是經濟向中國傾斜所致。因此,打破產業西進的框框,為台灣產業尋求一片不受制於中國的天地,才是解決台灣政經沉痾的鑰匙。


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打破產業西進的框框-035813655.htmlLV LV官方網 LV皮夾 LV包包 LV旗艦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童怡孜腎通懈尤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