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主張兩岸路線轉型的民進黨新任中國部主任趙天麟,5月30日建議蔡英文主席「要有寬厚肩膀承擔壓力,建構公平又安全的擂台,讓黨內老中青不同世代好好辯證兩岸政策與中國路線,由青壯世代主導有意義的辯論」。
趙坦承「現在就凝聚共識做出結論,可能會付出代價,損失部分議員選舉席次,但民進黨往中間走,縣市長選舉席次會有斬獲」,尤其是「中部以北疑慮民進黨兩岸政策的經濟選民多」、「民進黨大破大立,才是勝選方程式」。
趙在2月剛結束訪美行程,表示美國認為蔡英文所提出的「台灣共識」只是程序、並未做出結論,仍然充滿變數,美國並不放心這種不確定性。民進黨如果無法提出兩岸新論述,趙警告「恐怕我們所不樂見的2012年美國作為,會在2016年大選再看到一次」。至於蘇貞昌主席在2014年所通過的「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美國也認為「還沒看到結論」。
面臨六月國會風暴,與公民團體歧見將浮上檯面
筆者以為,趙天麟此時拋出黨內兩岸辯論,其實兼具長、中、短期的戰略作用:長期是針對2016年總統大選,中期是針對11月縣市長選舉,短期則是試圖藉由兩岸辯論追求民進黨的中道路線,避免民進黨在山雨欲來的六月國會風暴中,再度重蹈3.18-4.10太陽花學運期間、蘇貞昌主席「跟進兩岸激進路線」的歷史覆轍。
畢竟,從6月16日到7月4日連續三週,立法院將召開臨時會,最晚在第三週(6.30-7.4)必將處理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民進黨與公民團體的曖昧糾纏關係,勢將面臨無可避免的攤牌。
以自經區為例,公民團體針對「國內另闢經貿特區、跳過國內管制法規、優惠招商引資」的經濟發展思維,幾乎採取全面否定的態度,不但反對農產品進口,也反對開放國際醫療、開放教育創新,甚至還提出「自經區形同自殺區」、「自經區形同開後門的服貿」等概括式的激進主張。問題是,自經區所涉及的經貿特區,例如高雄港、台南安平港、宜蘭蘇澳港、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都屬於民進黨執政縣市,縣市長面臨11月改選壓力,並不可能全面否定自經區,也承受不起自經區毫無進展的全面杯葛作為。
另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為例,民進黨也不可能接受公民團體「全面否定行政自主權、一面倒向立法監督+公民監督」的立場,尤其蔡主席本人熟悉國際經貿和兩岸談判,又是現行兩岸法律架構的起草者,比誰都清楚行政部門在兩岸談判過程需要多少自主權,再加上民進黨可能在2016年重返執政,更需要維持行政部門的談判自主性,與公民團體不信任行政權的立場,也必然發生衝突。
公民組合邁向組黨,必將擴大與民進黨矛盾
事實上,蓄勢待發、準備組黨的「公民組合」,也很清楚自己與民進黨即將分道揚鑣。5月31日,「公民組合」發起人林峯正律師公開表示,第一個政治目標將是「2016年立委選舉」,成立新政黨的時間大約在2015年上半年。為了凸顯另組新政黨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公民組合」必將竭盡所能標榜自己與民進黨的政策差異,很可能在6.30-7.4再度號召反自經區+反服貿民眾包圍立法院,藉此向國民黨施壓,逼迫民進黨攤牌。
換句話說,六月下旬即將再起的國會風暴,公民團體與民進黨的兩岸路線分歧,將全部浮上檯面,公民團體即使與蔡英文素有交情,但為了喚起民眾共組新政黨,對於民進黨的批判將會毫不留情。以2001年台聯創黨初期為例,當時因為民進黨執政之初,扁政府主張「兩岸新中間路線」,台聯就和本土社團聯手發起「台灣正名運動」,痛批民進黨「背叛台獨理想」,並由前總統李登輝出任「台灣正名運動」總召集人,在2002年5月11日發動大遊行,訴求「國家正常化」爭奪民進黨的深綠選票。
可預期的是,2014-15年「公民組合」的組黨運動,也將依循類似的激進政黨崛起軌跡。在抗爭過程中,必將標舉「反中、反財團、反自由化」的「既獨又左」路線,痛批民進黨的兩岸經貿路線「國民黨化」、乃至「背叛台灣人民」,很可能抬出林義雄擔任「公民組合」精神領袖,發動群眾包圍立法院,訴求「民主守護台灣」爭奪民進黨的深綠選票。
早在4月30日林義雄結束禁食之際,就預告「擋下自經區」將是下一波公民運動的主軸。林顯然早已預見,自己將和2001-02年李登輝一樣,扮演催生激進新政黨的領導角色,同時也看到自經區所匯聚的多重矛盾,將能全面吸納反服貿運動的所有能量。當時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也有所警覺,立即表示民進黨對自經區主張逐條審查,與林義雄並不相同。
民進黨策略:跟進激進化?追求中道路線?
問題是,即使柯總召在自經區明確表達不同立場,但基於3.18-4.10太陽花學運的歷史教訓,當時民進黨眼見3.30反服貿遊行民眾聲勢大漲,也曾一度見獵心喜、立刻從「逐條審查」上綱到「重啟談判」,這種左傾盲動的政治投機,如果不事先自我警覺,等到6.30-7.4的攤牌時刻,恐怕還會歷史重演。
畢竟,相對於國民黨首長和立委的選舉利益越來越趨同,民進黨首長和立委的選舉利益,已經因為兩岸分歧始終難以整合,越來越凸顯出各行其是的矛盾。不管是民進黨總統或縣市長候選人,都不能只有在野監督的批判立場,還必須提出兩岸政策的正面主張,尤其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由於台灣人口分佈多集中在中北部,更要積極爭取中北部的經濟選民支持,才有��能當選。
反觀民進黨區域立委,多來自雲嘉南高屏,由於選民多偏向深綠,只要跟進「既左又獨」的激進路線,不但可以鞏固深綠選民防止出走,同時也可防止所屬選區出現「公民組合」對手。但這種只求確保立委連任、不顧總統陷入選舉困局、不管中北部經濟選民的自私作為,卻將導致民進黨永遠停留在「總統敗選、國會少數」的選舉困境。
從過去民進黨與台聯在立委選舉的交手歷史,就可發現:民進黨採取「追求中道路線」策略,明顯優於「跟進激進化」策略所能創造出來的泛綠立委總席次。以2001年12月立委選舉為例,當時台聯剛組黨首度參選,標榜「台灣證正名運動」痛批民進黨「背叛台獨」,但民進黨仍然不為所動,繼續穩住中道路線,最後以當選87席首度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台聯初次參選也當選13席,泛綠總席次100席,國會席次比例高達44.44%創下空前記錄。
2004年12月立委選舉,陳水扁挾持著總統勝選餘威(尤其是首度在台中縣過半),繼續不理會台聯對民進黨的「背離台獨」批判,繼續堅持中道路線,結果民進黨當選89席繼續維持國會第一大黨,台聯也當選12席,泛綠總席次升到101席,國會席次比例進一步推升到44.89%。
反觀2008年1月首次舉行立委減半之後的單一選區選舉,此時陳水扁因為弊案纏身,轉向「一邊一國」激進路線,不但造成民進黨跌到令人跌破眼鏡的27席(23.89%),同時也導致台聯全軍覆沒,國民黨竟然贏得超過四分之三席次,創下民進黨組黨以來的空前挫敗!
兩岸辯論有利追求中道,小英要敢於領導轉型
兩相對比,2001年+2004年兩次立委選舉,陳水扁總統頂住台聯的激進競爭壓力,反而使民進黨爭取到更多中間選民支持,進而與台聯產生分進合擊的泛綠擴大效果。反觀2008年立委選舉,陳水扁總統轉向「一邊一國」跟進台聯激進化,結果不但壓死台聯,同時也使民進黨失去中間選民支持,陷入組黨以來的最慘重失敗。
鑒往知來,民進黨與「公民組合」即將發生的政黨競爭,也應從民進黨與台聯的交手經驗得到啟發。關鍵在於民進黨絕對不能跟進「公民組合」的激進路線,必須穩住兩岸中道立場,提出民進黨版的自經區特別條例,堅定民進黨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不能因為「公民組合」、乃至林義雄必將痛批民進黨的兩岸經貿路線「國民黨化」,就感到心虛氣弱,感到壓力難擋。
就此而言,中國部主任趙天麟及時呼籲民進黨舉行兩岸辯論,將有利於民進黨穩住兩岸腳步,不受制於「公民組合」的激進壓力或誘惑,進而營造出中道路線的兩岸政策氛圍。即使兩岸辯論作業準備不及,難以在立法院臨時會之前舉行,但只要蔡主席確定將在今年舉行兩岸辯論,就可傳遞出民進黨將務實處理兩岸問題的堅定決心,進而防止區域立委因為六月國會風暴,有意無意滑向左傾盲動的政治投機。
趙天麟在關鍵時刻勇敢出手,呼籲盡速舉行黨內兩岸辯論,既是為了穩住民進黨的兩岸中道路線,同時也為了化解蔡主席即將面臨的六月國會風暴。「公民組合」邁向組黨已成定局,儘管蔡主席與公民團體素有交情,但切莫以為可以藉由溝通對話,就能減少「公民組合」和林義雄對民進黨的痛批。
從民進黨與台聯的交手經驗可知,民進黨與「公民組合」越是劃清界限,反而越有利於民進黨,以及整體泛綠運動的發展;民進黨越是和「公民組合」糾纏不清,反而越不利於民進黨,也不利於整體泛綠運動的擴大。
面對山雨欲來的六月國會風暴,蔡主席的決策已經進入倒數計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果斷決定民進黨將在年內舉行兩岸辯論,營造民進黨將繼續堅持兩岸中道路線的立場,進而與「公民組合」劃清界限、分進合擊,為2016年大選奠定重返執政的根基。
【作者 郭正亮/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
引用自: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趙天麟急於化解小英六月危機-061534103.htmlLVLV官方網LV皮夾LV包包LV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