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基本工資真正符合基本生活水平)

基本工資將調。月薪將破2萬,時薪將破120。周休二日也將全面實施。失業率跌破4%。

雖然,新的薪資要明年7月才生效,雖然距離勞方代表喊價的23000,仍然有不小差距,但望梅止渴,不無小補。連同外勞,「進補」勞工粗估233萬,大約是勞動人口4分之1。


對勞工來說,聽起來都是好消息。但三個想法,提供參考。

一、調幅3.8%,資方也確實非常勉強才接受。畢竟,這是馬英九政府六年來第五次調高基本工資,相較扁政府到卸任前一年(2007)才首調基本工資,馬英九在面對基本工資的態度,其實積極太多。

但積極是相對的。2007年的調整,一口氣反映了1997年之後,基本工資10年壓抑,時薪從66元調到95元,調高29元,調幅44%。月薪也從15840調到17280,調高1440。馬政府雖然六年五調,但連同明年生效的本波調整,六年,時薪調了25元,月薪調了2728元。時薪調幅跟不上月薪,對打工仔明顯不利;如果以月薪調速等比計算,基本工資要突破22K,恐怕還要5年,就算不考慮核心物價上漲有升速情況,對都會型底層勞工而言,這樣的調整仍然無法緩和分配面的社會衝突能量。

從政治面來看,口口聲聲把勞工、弱勢掛嘴上的民進黨,完全看不出對基本工資的具體想法和作法。在野,就訴求勞方選票,執政,就妥協資方鈔票,言行不一。如果不是發生高捷外勞暴動,以及2006~2008年長達2年的通貨膨脹,才有了2007年的基本工資調整。

相反的,被蔡英文貼上「都和有錢人站在一起」的馬政府,反而在低通膨的環境下,年年檢討基本工資。同時也比較具體壓迫資方增稅和調薪。去年,台灣貧富差距6.08倍已經連續4年縮小。如果用更精確的每人可支配所得五等分位數來看,高低差4.08倍,更是2000年以來最佳成績。當下的貧富問題仍然存在「主觀政治認知不佳」,「客觀經濟數據不錯」的落差。

二、回到政策面。政策面呈現出來的氣氛顯示勞工對薪資問題的忍受彈性已經非常小,未來,每一年,基本工資議題都會成為「政治熱點」。為了避免不負責任的「喊價模式」和「肉桶政治」扭曲了勞資體系,政治應該節制,政府是仲裁者。而勞資團體都應該進入更精緻的理性決策模式。讓數字說話,資方,不要「慣性裝窮」,勞方,不要「漫天要價」,才能有長久的互信和共利。

什麼是「基本工資」?這是最「基本」的問題。以「基本工資」的政治性來講,這個數字,伴隨對經濟成長和物價指數的慣性思考,會有極明顯的「向下僵固」。簡單講,只有上調,沒有下調。我認知:基本工資的核心概念應該是滿足「邊際勞工」的「核心需求」。那麼,聘用邊際勞動越多的企業當然越在乎,以超過2萬元的基本工資水平來說,已經很敏感,它接近22k「初薪」,也接近「邊際產業」的「底薪」。未來的調整,不只是「勞資問題」,也會是「資資問題」,傾向並且有能力調薪的社會型企業和調薪能力越來越有限的邊際性企業,矛盾會加深。

簡單講,基本工資還是會繼續調,但每次上調都意味著某些邊際產業將被拔掉「葉克膜」。產業輔導轉型要積極,否則,未來每次調高基本工資都可能造成某些邊際勞工將失去「基本工作」。一旦「資資矛盾」出現,「勞勞矛盾」也會出現。基本工資上調,勞方集體受益的階段已經過去。

三、基本工資「頂破」2萬元的天花板之後,政府該做一件事:這個水平,還基本嗎?如果基本工資是以邊際勞工的基本生活需求為準,那麼「2萬元」很可能遇到一個分水嶺:外勞太高,本勞不夠;南勞已夠,北勞不足。所以,光是全面調高基本工資已經不足以面對所有「邊際勞工的基本需求」,如何內外有別,南別有別,城鄉有別,將是基本工資合理化的重要一步。

前任勞動部長潘世偉曾經提過基本工資差異化,結果,被叮到一頭包。可是,潘世偉是對的。基本工資問題要繼續往前走,差異化是必要性。中央,從全國的均標訂一個全國一致的基本工資,高於均標的加權,就授權地方因時因地制宜。這樣,真正活不下去的都會區邊際勞工,才有突破的可能。以台北巿和台中、高雄的所得差距以及邊際生活成本來看,台北巿的基本工資至少應超過台中、高雄4成。

這表示,勞工團體應該把政治壓力轉向地方。而地方政府也應該在基本工資議題扮演更積極角色。

今年總體經濟不錯,適合「談薪」。明年就難講了。基本工資必須複雜而且精緻處理才走得下去。那就得看勞資雙方有沒有足夠的理智、坦誠和勇氣了。


文章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基本工資要-基本-什麼--083852698.htmlLV LV官方網 LV皮夾 LV包包 LV旗艦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童怡孜腎通懈尤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