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年給投資者帶來不少意外,其中最讓人大跌眼鏡的就是:利率實際上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下滑。在美國,基準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已經從去年12月底的高於3%降至3月初的數月低位2.6%,現在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正在2.7%上下徘徊。


事情本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的經濟復甦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經濟增速雖然依然較低,但一直在上升,最重要的是,美聯儲(Federal Reserve)正在逐漸收緊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上述因素本應該起到推高利率的作用。

這令投資者不禁納悶:為什麼利率仍然如此之低?利率何時會升高,升幅將會是多少?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投資?讓我們分別來看看這三個問題。

為什麼利率仍然如此之低?今年,導致利率持續走低的至少有三個因素。首先,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速遠低於人們去年秋季的預期。當然,很多明顯的經濟放緩表現是由極寒的天氣因素導致的,天氣因素對很多領域的經濟活動都產生了影響。通貨膨脹率也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這緩解了美聯儲上調利率的壓力。

但是,第二個因素——同時也可能是更讓人意外的因素——則是養老基金的債券買盤。鑒於過去18個月左右股票市場回報豐厚,很多養老基金——特別是那些公司養老基金——發現自己的資金更充裕了,能夠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了。因此,他們獲得了“降低風險”並通過購買高評級長期債券剝離不良資產的機會。所以,養老基金賣出了部分股票資產,並買進了更多債券。

最後一個因素或許也被忽視了,那就是高品質債券供應不足的問題。經濟中很大一部分一直在降低債務(去杠桿化)或至少減緩借款的步伐。此外,美國的財政狀況已經有所改善,這減少了可售美國國債的規模。
與此同時,包括人口統計學等更為長期的因素也對利率走低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於老年人口借貸更少但購買的債券更多,相較於年輕化的人口,他們會推低利率。總而言之,相對緩慢的增長、低通脹、機構對債券購買的需求加上債券供應的減少都是令利率走低的原因。

利率何時會升高,升幅將會是多少?儘管今年以來利率一直低迷,但是利率仍有可能在今年餘下的時間裡甚至明年內走高。然而,仍有兩點需要注意:利率的升幅將依據債券的期限(或按照債市投資者所稱的不同的“孳息率”)而有所不同,並且利率的升幅可能將達不到很多投資者的預期。

由美聯儲管理的短期債券利率可能在今年年內被維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然而,鑒於上述原因,長期債券的利率升幅也將低於很多人預期或者希望的水平。實際上,我認為今年年底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將在3%至3.25%之間。

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投資��當然,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考慮一下我們現在的狀況吧:隨著美聯儲終結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最終上調短期利率,債券收益率很可能將走高。這將給大多數固定利率工具帶來風險,特別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即債券指數的久期及利率敏感性較20年前已經大大增加了。與此同時,利率完全正常化可能要花費數年之久,這令投資者仍需苦苦等待才能達到他們的收入預期。最後,在這種低收益環境延續了五年以上之后,廉價的投資選擇早已所剩無幾。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如今在投資界肯定沒有免費午餐這等好事,但是有兩大投資主題是可以考慮的。
首先,你要跳出傳統的債券市場,因為受低票息債券的影響,傳統的債券市場面臨著收益率低、久期及利率敏感性卻大增的情況。你應該考慮靈活的固定收益債券產品,這種產品的優勢是可以兼顧固定收益和相關的價值因素(比如新興市場的硬通貨債券)。

第二,你應該將自己收益導向型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從債市轉移到股市之中。儘管股票價格已不如以前便宜,特別是在美國,但是據股票收益與債券收益的比較顯示,至少相對而言,股票的投資成本更低。此外,非美市場普遍價格較低,而收益更高。從收益率上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目前的回報略低於2%。與此同時,美國以外國家指數基金(ACWI ex U.S.)的回報率略高於3%,較前者高出了60%。

整體來講,投資者應該接受我們可能還要在一段時間內忍受低收益率環境的這個事實。是的,第一季度給我們帶來了些許意外,利率可能將在今年餘下的時間內走高。但是即使利率升至3% 或3.25%的水平,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也遠低於2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並且只有60年以來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對於那些想要購買房產並需要貸款的人來講,這可能是個好消息。然而,在收益率可能越來越低的預期下,收益導向型的投資者就需要尋求對策了。對於那些希望利率會再次給投資者帶來毫無風險的5%的回報的投資者,他們可能免不了要失望一陣子了。


引用自: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如何在超低收益環境中投資-092522830.htmlLV LV官方網 LV皮夾 LV包包 LV旗艦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童怡孜腎通懈尤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