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央廣主筆群)
 
1989年6月4日爆發的「六四事件」已經26年,馬英九總統從擔任臺北市長開始,每年都會在六四紀念日發表感言,這是基於兩岸人民是同胞手足的立場,為中國自由民主的未來表達期盼。相對來說,近些年來隨著大陸經濟實力快速發展,中共逐步還原國、共兩黨之間共有的歷史,也展現了不同以往的自信,但對「六四」到現在還是列為禁忌。
 
兩岸3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對「六四」或許印象模糊,甚至因為缺乏情感聯繫而不知道這個事件。「六四」事件肇因於學生參加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悼念大會,卻在會後不願離開天安門廣場,進而引發「爭民主」和「反官倒」的大規模學生運動,甚至成為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10年之後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所謂的「官倒」,是大陸採行改革開放政策初期,實施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並存的價格雙軌制,官員利用職權,將商品以較低的計畫經濟價格賣給親屬開設的企業,而這些官員親屬開設的企業以囤積方式造成物價上漲之後,再以較高的市場價格,甚至高於市場價格賣出,來賺取巨大的差額。
 
當時在北京的大學生們認為,「官倒」貪污現象除了造成社會不公外,也是長期一黨專政導致政治腐敗的證明。因此,大學生們認為惟有同時進行民主化的政治改革,才能為伴隨著經濟改革而逐漸發展的中國,正確地走向富強的道路。
 
但是,對中共政權來說,要求民主政治改革是一項撼動中共「黨本」的「要脅」,這在實施改革開放剛滿10年的當頭,也是中共政權首度面臨最為嚴厲的挑戰。在鄧小平「穩定壓倒一切」的基本政策之下,佔領天安門廣場將近一個半月的學生和支持群眾,最後是被戒嚴部隊以軍事武裝力量血腥鎮壓,整個事件以悲劇收場,國際社會嚴厲譴責中共。
 
在臺灣,有的學者認為 ,無論是六四學生所追求的民主,或是馬總統經常呼籲大陸應該進行的民主改革,其實都只是西方觀念下以「選舉」為表徵的民主。但這和中共所建構的「中國式民主」相比較,在現在未必具有號召力,不如促使大陸先落實「自由」。
 
事實上,美國政治學者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就曾強調,西方所講的「民主」的確是個容易造成誤導的簡稱,正確的理解應該是「自由的民主」,或是以「自由憲政主義」為根本要素的「憲政民主」。
 
馬總統今年發表的「六四感言」中特別指出,「容忍歧見不是舶來品,中國春秋時代的子產,就以不毀鄉校、容忍人民批評政府獲得時人的讚賞」,這正是「自由」的概念,同時也是清末民初建構「民權」理論所蘊含的中國思想傳統。
 
馬總統在2008年就職的時候就說過:「我們真誠關心大陸13億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長遠的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歷史條件」。同時,馬總統一再強調,「平反六四」就是為兩岸創造雙贏的重要歷史條件之一;因為中共能夠正視歷史,尤其是正視「六四」事件的結局,兩岸之間的共同基礎才會更加穩固。
 
已故的鄒讜教授曾經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六四天安門事件最終以悲劇收場的原因之一,在於中國20世紀以來的政治問題和最高層的政治鬥爭,仍然受到傳統思想影響,而在「全贏全輸」的格局之下運作。這樣的觀點也意味著,當初學生在和中共談判時,同樣陷入了這種源自於黨、國家和社會分化程度低的專制體制思想,而缺乏對民主是一次次的「協商」和「妥協」的認識,而且不了解每次僵局的協商只要「有贏有輸」即可,不能讓雙方陷入最後決戰的唯一選擇。這一點,也值得兩岸關係發展時深思。

(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


本文引用自: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六四事件的啟示-容忍-妥協-有贏有輸-024135039.htmlLV LV官方網 LV皮夾 LV包包 LV旗艦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童怡孜腎通懈尤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