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已無李光耀)
 
新加坡失去李光耀了。
 
某些方面來講,失去李光耀的新加坡,就不是新加坡。新加坡即使已經是個極成功的城市國家,但失去了李光耀,仍然讓這個國家彷彿一夜之間失去了智慧。
 
這是李光耀的成功與失敗。除了李光耀,這個國家還有誰?有如此的勛業和聲量,讓一個國和一個人畫上等號。
 
做為一個世代經驗的代表性人物,李光耀其實帶走了一個世代。此後,經緯萬端,世事如棋,但逢困逢難,難免會有一種「世上已無李光耀」浩歎。
 
人都會死。李光耀談過生死。他說,生當然比死好。但這不可免。他在意的是離世的方式,不要半昏迷,不要長期臥病,寧願選擇「盡速了結」人生。講這些話,不過兩年前,現在,91歲,這樣離開,應該得其所哉。
 
他的曾祖父在1860年代,那個「英法聯軍」已到,「太平天國」已起,中國兩百年間最孱弱的年代離開廣東,來到新加坡。他被英國統治過。他被日本統治過。他甚至兩度被日本人毒打,在被帶往集中營的路上逃走。僥倖存活。他也被馬來西亞統治過。他帶著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的小漁村,從1965年,50年的時間,讓新加坡成了一個模式,一個主義,一個奇蹟。我算嗜讀李光耀的一切,我覺得,一個政治人物,蓋棺論定,這樣的功業,就算過癮。
 
任何人都聽得出我對他的崇拜。我是。他在對付政敵和國家治理的嚴酷性上,爭議兩極。我知。但一個領導者要帶著這樣一個比台北市略大、比香港略小的國家「出埃及」,我並不覺得需要去講究太枝節的政治風格。
 
在半個世紀前,新加坡和台灣幾乎同時以年均個人所得200美元起步。到今天,都算成功。但新加坡的國民所得是台灣的2.5倍,超過5萬美元。人均實質購買力(ppp)是台灣2倍,超過6萬美元。他既親共,又反共。他的意識型態出於���共」,而勝於「共」。讓這個國家既富,又均,且以清廉和效率著稱於世,這在華人世界裡,尤其難得。
 
今年的博鰲論壇評比亞洲經濟體競爭力。新加坡第一。這些年,新加坡已經非常習慣於「第一」。
 
李光耀是英國「權力平衡」的信徒。李光耀是劍橋第一名畢業的高材生。他自己說,他信靠馬基維里。對權力邏輯深信不疑。為了追求卓越國家,他的治國手段裡,有很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風格。「物競天擇」的規則,讓國家領導有極濃厚的菁英氣息。中國從「康梁」之後,一百多年,知識分子一直在爭辯,面對中、西元素,國家到底該怎麼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體用說」實在太「形而上」了。但如果要有一個具象的代表,我一直認為,是李光耀。
 
年輕時,他如善戰好鬥。絕不屈服。越年長,他的政治線條越柔和,逐漸散發「歷史巨人」(歐巴馬語)的智慧光芒。他卸下31年的總理職務後,向李光耀「求智」的人物反而絡繹於途。對多數國際政治的活躍者來說,不管是事前的預言,或是事後的評論,李光耀對人、對事,都有一種「智者」的穿透力。這種「穿透力」是歷練、智慧與氣魄的結晶。在國際政治上極其難見。
 
李光耀可以談的角度太多了。談得比我好的,也太多了。但如果有人問我為何崇拜李光耀?我總會說三件事。
 
一、李光耀的中、英、日語都極佳。在一個華人佔4分之3,而且閩南語、客語也都通行的國家環境,李光耀毫不遲疑選擇英語做為國家語言,不只成功和國際接軌,也讓小國寡民、多語多族的新加坡沒有內部的語族壓迫問題。他打壓閩南語、客語,不讓「方言」在政治上強勢,毫不循私,毫不媚俗,和極力想「靠勢」語族優勢獲取廉價政治利益的台灣政客,高下立判。
 
二、李光耀最早洞察中國崛起的必然。從尼克森開始,不斷鼓勵美國要和中國積極交往。真知灼見,連季辛吉都佩服不已。李光耀一生不知被媒體問過多少次:心目中最偉大的政治人物是誰?李光耀的答案都一樣:鄧小平。

但事實上,是鄧小平在1978年3月訪問新加坡,驚見新加坡在1965年建國之後的13年,國家得到了巨大進展。他問李光耀他該怎麼做?李光耀回說:停止「革命輸出」。「開放市場、引進外資」。李光耀從對話中察覺鄧小平的「不愉快」,卻「務實」。一年之後,中國正式走上人類史上最驚人的改革開放道路,35年之後,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李光耀甚至公開讚揚鄧小平用暴力處理「八九民運」。

三、李光耀一生造訪大陸33次。造訪台灣25次。他的華人血統,讓他介入兩岸極便利,甚至成了西方世界理解中國的翻譯機。但李光耀深知,新加坡要在「排華」基因強烈的東南亞存活,新加坡必須比其他東協夥伴「知中」,但不能比其他東協夥伴「親中」。他在毛澤東時代就造訪大陸,卻在1990年才和中國建交,他堅持要等所有東協成員和中國建交,新加坡才會和中國建交。就是為了減少東協,尤其是印尼、馬來西亞對新加坡的猜忌。
 
他是國父。在區域強權敵視,在國際強權操弄的環境裡,如此有遠見、有技巧、一手拉拔大新加坡的國父。他當之無愧。新加坡是他的兒子。
 
新加坡和台灣曾經親近,信任。信任到何種地步?不只是代訓「星光部隊」,一度,新加坡的空軍司令、海軍司令都是台灣的退將轉任。但那個時代過了。李登輝、陳水扁,和李光耀之間,不但不再有「無話不談」的交情,甚至走上了「鼻屎大國家」、「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精神交惡。
 
那是台灣的損失。巨大的損失。這個損失,隨著李光耀離世,也不再有修補的機會。


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為何崇拜李光耀--030519920.htmlLV LV官方網 LV皮夾 LV包包 LV旗艦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童怡孜腎通懈尤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