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媒體「插嘴」的悲傷物語!)

復興航空的ATR72失事。如果只有一個原因,那個原因還不清楚。

我不是想去「猜」那個原因。不想怪力亂神,更不想渲染罹難者家屬的悲愴情緒。

每當巨大悲劇發生,台灣媒體就自動進入「灑狗血模式」,能搞多悲,就多悲。至親至愛都死了,悲是鐵定的。但這種意外事件的意內報導模式還是讓人很不舒服。

罹難者家屬如何表達「悲的情緒」?此刻談這種事,實在不合適,好像要教這些恨不得自己也一起死去的家人壓抑情緒,不是的。「悲的表達」是很深沈的文化現象,三言兩語講不清楚。我比較想講的是:媒體該如何在災難裡「收集」悲,「呈現」痛?

除了呼天搶地、搥胸頓足、咬舌撞頭之外,沒有了嗎?

天地無良。「大悲無言」,不是嗎?在災難裡,媒體的重要角色是「悲傷的收集者」。我也採訪過一些災難事件,彷彿發自靈魂深處的低鳴、啜泣,更摧折人心。其實,絶大部分的悲傷都如此自我、自苦,鎂光燈根不打不到那最幽暗的心靈角落!但我們的媒體顯然不懂如何表達悲?在鏡頭語言上都是「一號表情」:極盡激烈地「呼天搶地、捶胸頓足、咬舌撞頭、昏厥死去」。

我不是說某些家屬那種悲痛的表達方式是表演。我是要說:媒體把所有悲痛的呈現方式都戲劇化,而且標準化了。這種戲劇化、標準化的「悲傷」,在反覆播放搶收視之餘,對多數無言的至悲者還產生了一種「干擾素」,對親人最深的思念一直斷線!

這種被媒體「罐頭化」的悲腔悲調能不能渲染觀眾?我不知。但一定有許多痛到叫不出聲的家屬,會覺得自己期待亡者「魂歸來兮」最後親蜜的靈魂對話一直被「插嘴」。

這種「悲」,以前不容易講清楚,但這一週,三架民航機墜地,你可以觀察一下不同事件裡表達悲傷的方式,有明顯的「文化落差」。通常,在國際新聞裡,越悲傷的新聞,鏡頭越乾淨,配音越安靜。會有花。會有燭火。會有相擁而泣。就算是抬棺的衛隊都肅然如默劇。

這是台灣媒體非常欠缺的「鏡頭情緒管理」。這和叫六魂無主的罹難者家屬形容自己當下心情一樣令人厭惡。

簡單講:大悲無言;鏡頭也無言。台灣媒體處理悲傷的方式太「原始」。只想下藥催淚。

這起意外,國際關注。這是一定的。但看國際媒體的報導反而比較有同悲之感。

這起事件,可能是天氣,可能是駕駛,可能是機械,可能是設計,可能是維修,可能是地形,可能是雷達系統,也可能是飛航氣象不夠精細、快速。都可能。但無論如何,我如果是飛安單位,我一定會對兩岸直航和天空開放後的飛安問題做深入系統分析。

因為航線多太多了,航班多太多了,飛機太少了,機師太少了,調度太緊了,每家航空公司幾乎都沒有「備轉容量」了!會不會存在不易察覺的「人機過勞」?

不要只查這一件,這一架。要有系統性的「人機過勞」檢測。

尤其是國內線。


文章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災難裡的-罐頭悲傷-085933139.htmlLV LV官方網 LV皮夾 LV包包 LV旗艦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童怡孜腎通懈尤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