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上,朋友罵那些猛開大逃殺玩笑的貼文,正色說這不是可以開玩笑的事。

捷運下車分手前,一位太太依偎男伴,愁眉,吃笑,反覆警告留在車上同伴「你待會得要經過江子翠站」。像個笑話。

有什麼好笑?為什麼會笑?


因為,受恐懼壓力虐待而驚慌不安時,人,總會用玩笑打岔,來轉移自己注意力;或是藉玩笑包裝、得以吐露想說卻不許說的話,包括傳染性的焦慮、恐懼。笑,為了舒緩恐懼,假裝事情沒那麼可怕。

這是一群飽受折磨、筋疲力竭的驚恐觀眾。

為什麼恐懼?
 
●危險的,不是捷運
捷運殺人事件後,因為媒體災難片、恐怖片式的煽情報導,都聚焦於捷運車廂的密閉特性,又恐嚇說有人要模仿犯案,所以許多人害怕搭捷運,或害怕板南線、江子翠站,忌諱搭到案發車廂。而對策就是雨傘防身術報導、增加警力巡邏,以及呼籲儘快處決凶手,以嚇阻有意實行者。

但是,無差別殺人,並不需要捷運車廂才能施行。在你身邊隨處都是密閉環境,這是都市型態私密特性;而且,無差別殺人案件,並非偏好密閉空間。媒體誤導,歸因於捷運,讓你相信不搭捷運比搭捷運安全,就像歸因於凶手喜愛什麼小說、電玩、小吃,屬邏輯謬誤。

不是恐怖小說讓青少年沉湎暴力、嗜血,而是對於那些憂傷痛苦的心而言,某些恐怖小說的情節,遠較貼近現實;受困絕望的高壓情境,能表達讀者日常的情緒;角色嘗試奮戰反擊,能提供些許的控制感、激勵、勇氣、信心,在混亂失序、無奈無力的世界中闖出生天。在身邊無人願意理解、無人能夠理解的人來說,浩闊孤寂、淒涼荒蕪的大地上,那些小說是唯一知道事情怎麼回事的秘密陪伴者。問題不在小說,而在於除了小說,沒有人與他們真正相遇,相愛。
 
●防堵無效,加大防堵
媒體報導執著於捷運、防身術、關刀、雨傘、警力巡邏、死刑,就像是罹癌求偏方,簽樂透、買股票問明牌,出車禍後換名改運,並不準備用科學態度檢驗道理、效果真偽,只求做點什麼安撫焦慮,所以要求是「快」和「加大力度」。防身術技巧必須要不需長期練習、一看立刻就能上手;要求儘快用施加最大痛苦的刑罰方式報復凶手。這些速成的安全感,都是虛假浮面的保障,一旦受害者相信了,反而忽略真正禍患所在,疏於防範,惹禍上身。《求生之書》說,許多飽受騷擾、虐打的女性,向法庭申請得到人身禁制令,勒令前夫、前男友、瘋狂粉絲遠離,終於鬆了口氣重享安寧,卻猝不及防死於後者之手,因為誤信禁制令有效,但這些凶手原本就想同歸於盡。

官員曾想靠立法禁止民眾開卡車衝撞總統府來預防再次衝撞,不久前想靠立法禁止佔領立法院來預防再次佔領,現在立委想靠立法規定捷運殺人者死、來嚇阻再有人想同歸於盡,非常諷刺。衝突起於雙方觀點不同,民眾因為自己弱勢聲音得不到傾聽、被迫鋌而走險發難;但掌握權力者,卻只顧繼續加大聲量、蓋過對方觀點將之消音。態度如出一轍,效果當然也相同,難道過去人們是衝著這些事情合法而去做的嗎?當然不是。這些立法嘗試,只是在輿論上抹消事情起因,藉由重申其不正當,要求公眾忽略。國王命令海浪不准再無禮打到他腳上,卻不顧自己就站在海浪邊上。子女犯小錯,大人不問原因責罵,可能壓制一時;等到子女犯大錯,責罵,罵多了發現無效,很無助,還是只能罵;等到子女傷人殺人,服刑受死,也不過是責罵的加強版罷了,過去從來就沒有作用,也無助於挽回受害者的生命,生還者的終生創傷。因為這些家中大人沒能力理解原因,所以社會必須學會這項能力。
 
●安全,來自知識態度
等到凶手揮刀而來,防身術、死刑恐嚇、警力巡邏,任何人都能看出這些對策不可靠。因為等到事發,才來應對,已經太遲了,毫無勝算。

解決複雜問題,並不能靠直覺行事。台灣普遍相信「問題只在那個人,殺了他就消災解厄沒事了」,於是報導極力將當事人妖魔化,把人塑造成非人怪物,災難弊案僅止於官員下台,凶案僅止於凶手就地正法,模式是要求獻祭某人復仇,視野見不到環境系統機制之為弊端溫床,見不到產業、政府、學術、社會應如何協力改革,於是註定災難一再重演,而公眾陷入週期性絕望消沉,互不信任。

相反地,西方知識系統建立在不斷面對問題,累積研究,實驗試誤上,今日的傷亡哀痛,永遠貢獻於明日社會安全。差別就在於把當事人放回人的位格,承認你我也可能成為這樣的人,積極研究犯案者與其環境際遇。研究,是不斷追問,若要阻止捷運殺人事件,需要什麼?把時間放長,當天早上能不能阻止?如果不能,那麼更早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有什麼能阻止一個人別無選擇淪為殺人犯。就這樣,把每個關鍵環節找出來,把可靠解藥放進教育系統、社會系統,讓人們得以彼此信賴互助。
 
●恐懼,代價昂貴
回顧上次社會瀰漫恐懼氣氛時刻,十七年前,劉邦友、彭婉如、白曉燕等命案,令公眾驚恐不安。正在鄭捷這年紀的人們上小學那年,學校開始大排長龍,大人忙於接送學童。

上代人習慣了排路隊回家,小孩學習守望相助,即使再弱小也有一分力量,不讓同伴落單遇險。上學先跑去要好同學家門口等,牽手聊天議論著去上學,較多閒暇相處磨合。放學逛遍大街小巷,熟識雜貨店商號,小孩吵架、摔跤,看店大人一定會出來安撫,也絕不會讓孩子被外來陌生人拐走。經過看著知道遇到困難可以求助,別人有事也要幫人。看慣各行各業工作情景,小孩常在木匠泥水匠工地玩,撿木塊嘗試自己照做,這當中就能出個建築師安藤忠雄。看慣得意的,失意的,勤奮的,悠閒的,病的殘的,老的少的,逐漸體會各式各樣的人生,知道人不會只有一面,人生不會只有成敗可言。

父母打罵失控,或手足搶電視搶食爭吵,小孩總有鄰居親友家作為安全閥可以投奔。家人未必生來投契,但因街巷之大,熟人之多,總有人可以看懂你的悲傷,一語不發敞開家門,接納一個孩子傷心些時,廝混些時。

這一切安全感,都結束於那年。從此學童學到的是:出了家門,任何人都很危險。不要跟陌生人講話,街上都是綁架犯,電話裡的都是詐騙集團。不要向人求助,這等於自承有問題,會叫人看輕。家醜不外揚。
這樣,當青少年孤獨時,就真的孤獨了。
 
恐懼,分化人。

警察保護不了每個人,無限加強警力,不是把警察累到過勞死,就是加稅、賣地強拆擴充編制。只有愛,我們才能保護對方,一個也不脫隊。

見到成群學生大搖大擺躺著佔據博愛座嗎。是當面怒斥、偷拍上傳;或是把他當成一個人,聽見這討厭舉動偽裝隱藏的求助,聽懂他想說些什麼。

見人在臉書上哀怨、怒罵、發洩、討拍嗎。是不耐煩,視而不見,勸他自己想開點了事;或是把他當成一個人,暫擱手邊要務,打電話見面問問他怎麼回事。

點點滴滴決定我們是否住在一個愛生命、愛人的社會裡。


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恐懼吞噬心靈,比捷運更危險-095858557.htmlLV LV官方網 LV皮夾 LV包包 LV旗艦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童怡孜腎通懈尤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